西方文化的差异,决定了中国企业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管理模式。
当企业基础管理与其产品结构、经营结构、内部人力资源相匹配时,它的基础管理才是科学的、客观的、有效的。
中国企业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:当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,资金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,老板就觉得这个企业需要进行科学化
、先进化管理了,于是就花钱去北大、清华读MBA,当其读完后便开始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,按照那些先进的理念来重新搭建
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,重新配置企业流程,后来企业反而破产了。
何以老板以其原来方式运作企业时相对还比较顺利?因为老板大脑思维的方式和他行为的方式是高度统一的。可是,当他运用了
先进理念以后,一时间对这些理念还驾驭不了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,决定了中国企业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管理模式。
企业基础管理难以做到真正的基础之原因,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:
中国式管理起源于皇室文管理
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在治国过程中,于用人方面都有着非常东方式的独到方法。如果我们把皇帝看作企业老板,那国家就是个大企
业,皇帝手下的大臣则是企业的管理阶层。皇帝在用人上讲究制衡性,也就是忠、奸臣并用。如果满朝上下全是奸臣,那么皇帝
的位子肯定不保;但若全是忠臣,皇帝的权利就会得到削弱,其独裁思想就得不到贯彻。忠臣自会为皇帝效力,奸臣则能准确传
达皇帝的意旨,因为他在皇帝面前总是阿谀奉承。所以,皇帝都采用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约的管理手段。
而当西方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会把这个企业变成一个社会“公器”。该“公器”是资源分配的公共平台,因此管理者没有太
多的财富占有欲,这和东方的皇室文化区别特别大。中国沿袭下来的皇室文化对中国的管理方面有着深重的影响。
中国商道哲学的劣根性对管理的影响
中国商道的劣根文化也叫奸商文化。这种文化直到改革开放后逐渐受到西方文明冲击,中国人才慢慢地转变自己的价值观。而日
本,早在明治维新后就觉醒了。在日本,武士道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,它以义字为先,非常遵循游戏规则。明治维新后,很多武
士失去了原有的职业,迫使这批人带着武士精神转行从商,正是基于此,后来日本的企业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。这也是二战后日
本企业高速成长的重要原因。
自古以来人们就讲以人为本,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孝道上、亲情上以及盟誓关系上。但这种以人为本会导致愚忠现象
。中国企业倡导股份制的原因,是让权利的分配平衡化、客观化,避免独裁。但由于股东们的思想源于传统文化,在管理结构上
更容易把客观的人力资源配置变成亲信和利益分配原则。而在欧洲,企业在管理上都有独立董事,独立董事不参与利益分配,所
以它会更客观、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模型。但中国的企业管理更多是亲信化、家族式的,所以存在结党现象。这样的工作环境
下,真正的人才没有施展空间,导致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。
东西方餐饮业发展的启示
任何一个国家的麦当劳口味都是一样的,它能够在全世界开连锁店的原因来自于它配餐上的数据化、条例化、制度化、系统化、
数字化,它所有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都有量化标准,该标准是全球统一的。而中国餐饮企业遭遇瓶颈的原因在于,它不是靠技术
量化,而是靠某个大厨的炒菜技术水平——该餐馆生意火爆主要靠这个大厨的技术支撑,一旦这个大厨不在这个餐馆了,其生意
就会下滑。由于整个餐馆的生意都维系在一个厨师炒菜技术水准上,所以它没法复制,即便勉强复制了,也形成不了很大规模。
从本质上看,中国餐饮业不是靠一个机制去运作和管理,而是靠某个能人。一个成熟企业的基本标志就是基础管理的完善。基础
管理就是基本的工作流程,是管理的方法,也是个工作的方法。基础管理的目的是为经营减负。而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基层管理都
不完善,带着混乱往下发展。
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方式看,厨师技艺及配料配制的繁琐性会使上餐的速度变得非常缓慢。企业都是两条腿走路的,一条是经营
,一条是管理,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,但太繁琐的管理就会拖经营的后腿。
企业管理东施效颦遭遇的尴尬
西方大量先进管理理念进入东方后,很多东方企业开始效仿。由于中国人的人性、东方的文化、价值观与西方差异太大,硬性地
横向移植西方管理模式导致的结果却是,原有的管理方式丢弃了,新的管理方式驾驭不了,企业的管理就会陷入不伦不类、非常
尴尬的境地。企业选用人才时,应该选择适合企业现状的人才,而不是最优秀的人才——太优秀的人才往往带有对企业管理的批
判意识,由于这样的人理念太超前,面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时他们的抱怨和指责会很多,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危
险性。
由于东西方人价值观的不同,文化习俗的不同,决定了企业在人力资源配制上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。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都带有
明显的东方人的哲学特征,工作中一方面要拉小党派,另一方面等工作出了问题他又解决不了,于是总在不断地推谢责任。没有
问题时他又总觉得自己的权利太小、职位太低。有能力的人才一旦被高度认可,他就会放大自我,最终选择跳槽。
严格说来,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企业家很少,商人很多,因为中国企业文化的起源就是商人文化。什么叫企业家?企业家应该是
在某一经济领域做得非常专业,是某一领域的专家。中国很多企业表面上说叫多元化发展,其实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的投机生意
行为,这不叫企业家。松下幸之助、比尔·盖茨可以称为企业家,因为他们专注于一个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。东西方的差异就在
于东方是商人文化,而西方更强调商业社会的专家性,所以东方盛产商人,西方盛产企业家。
企业基础管理必须把握的基本条件
第一,基础管理条例不是原则
真正基础管理标准,应该是适合企业现阶段发展的运营流程,其中包括工作范围、工作方法、监督措施以及责、权、利的分配机
制。基础管理条例一定得是为企业量身订做的。
第二,基础管理首先是责任的细分
如果企业工作指标没有量化,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,企业运营成本提高。如果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独立操作的空间,他
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,工作起来就不会有积极性。所以,基础管理责、权、利必须细分。
第三,管理办法与流程和工作方法的统一
管理办法具有监督、制约、督促和控制风险的性质;流程是企业内部运营的一套模式;工作方法则是工作的流程和方法,别人看
到这个工作方法就知道该如何去工作。所以,基础管理兼容了很多方面。基础管理条例制定者必须对企业各部门、各环节都研究
透,才能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管理条例来。
第四,研究潜规则,进行明朗划分
中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有潜规则。所谓潜规则就是企业工作人员完全依赖决策人的意见,约定俗成地按照决策人的意旨做事,没有
制定标准,只是口口相传。因此,一旦换岗,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就会无所适从。
潜规则在中国企业当中普遍存在,而企业领导人又惯于容忍这种潜规则。随着人员的更迭,潜规则又在不断地改变,需要重新磨
合,如此反复,企业的工作和管理永远没有标准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,潜规则能够延续下来也一定有它的合理性。所
以,要研究潜规则,把潜规则加以明朗化、合理化,形成企业的基础管理。
第五,基础管理必须适应内部人力资源配制和企业的经营结构、产品机构
企业首先要把握准行业的特殊性,遵循行业规则建立基础管理。另外,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,同样,基础管理也是
动态的。企业需要根据其所处不同阶段随时调整基础管理条例,否则就会严重地制约经营的发展。企业运营包括管理和经营两方
面。管理太超前就会制约经营的发展,而经营超前管理落后的时候,经营就会出现很多漏洞。所以,双方必须匹配。
1.内部人力资源必须和企业基础管理相匹配
当企业人力资源处于非精英人才的时候,员工优劣是以是否具有忠诚度、吃苦耐劳精神为标准。企业要慎用能力很强的人才。能
力很强的人才在和企业不兼容时,他带来的反推力、破坏力也是很大的。当这类人才与企业兼容的时候,也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
。当企业人力资源都是能力较强的精英人才的时候,企业就需要建立系统的基础管理体系,因为它能起到监督、制衡的作用。在
系统的基础管理体系下,任何个人都难以给企业带来破坏性。
2.基础管理要与经营结构相匹配
不同的行业经营有不同的模式。中国很多大企业采用的是大象式管理模型。这种管理模型非常庞大,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高层的
过程很缓慢;当企业决策人做出反应时,市场情况已经变了。以通用公司为标志的大象型企业做了一些变革,即瞪羚管理方式,
表现在企业里就是事业部制:一个产品一个事业部。这就实现了扁平化管理,使企业效率大大提高。
3.基础管理要与企业的产品结构相匹配
由于同的行业其基础管理的模型是不同的。所以,当企业基础管理与其产品结构、经营结构、内部人力资源相匹配时,它的基础
管理才是科学的、客观的、有效的。
|